窃取微信、QQ等真实通讯信息,组群诱骗公司财务人员转账操作,再借用他人银行账户“跑分”走账、层层洗钱……就这样,公司的血汗钱直接进入了不法分子的口袋,而直接实施诈骗的犯罪分子却因身份不明难以抓获,多家公司的经济损失一时难以追回。近期,江苏省如东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这起案件,给大家敲响了警钟。
以退为进,财务人员被诱入圈套
张某是江苏如东县一家电子有限公司的财务出纳。2021年6月23日,一个自称某银行的工作人员李某申请添加其QQ好友,因公司与该银行有业务往来,张某遂同意添加,随即被拉入一QQ群,群内除李某、张某外,还有张某公司两位法人代表以及在外出差的总经理朱某等人。
看到公司三名高层都在群内,且三人名称均系真实信息,张某打消了疑虑。群内李某声称该银行要年审,让该电子公司把相关资料即时发送给李某。总经理朱某也在群内发话让张某一一照办,李某取得相关资料后随即退出群聊。李某的此番操作让张某更加深信其是为了年审而临时建群。
次日,公司三位高层在群内讨论公司近期的投资项目,后朱某指示张某向合作方吴某转账合作定金10万元,并向其提供了吴某的银行账户。因为朱某催促着急,张某未经当面核实随即汇款。数天后,朱某出差归来,张某向其汇报工作,朱某满脸诧异,称自己并未注册QQ也未曾让张某转账。此时张某再打开手机,发现前几日的QQ群早已凭空消失了。
贪图小利,实习医生滑入犯罪深渊
惊觉被骗后,张某急忙到如东长沙派出所报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发现该10万元“定金”被转入了远在江西的吴某账户,而吴某系江西某县人民医院的一名年轻的实习医生。
经进一步侦查得知,吴某刚大学毕业,2021年4月到该医院实习。因为恋爱花销增多,实习工资捉襟见肘。偶然一次机会遇到小学同学欧某聊起近况,欧某告知其“生财之道”,只要把自己的银行卡借给他人使用,就可以赚钱。轻轻松松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可观收入,远远胜过辛苦的实习工资,吴某心动了,于是根据欧某的“教学”,下载了一款国外某聊天软件,加入特定群聊,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顺藤摸瓜,“跑分”团伙被“一锅端”
实习医生吴某到案后,如东警方顺藤摸瓜,将背后的帮信犯罪团伙“一窝端”,查获了十余名犯罪嫌疑人。
在吴某加入的聊天群内,昵称“大忠周”的人系总指挥,其余角色分工一应俱全,有“订票员”欧某、“接车员”罗某、“后勤司机”夏某以及像吴某一样出借银行卡的所谓“跑分员”等。
经查,为提高资金的安全性,犯罪团伙要求“跑分员”现场刷脸转账。“大忠周”接上线诈骗团伙开工的通知后,指示“订票员”为“跑分员”预定火车票,安排他们分赴全国各地;“接车员”按时与“跑分员”人接头,安排住宿;“后勤司机”驾驶自有车辆将“跑分员”带至郊外、山区等隐蔽地点乘坐私家车,由“操盘手”指导“跑分员”刷脸走账。整个操作过程中,封闭式车辆会一直处于行驶状态,躲避公安机关的反诈设施。据吴某回忆,“跑分”过程相当隐秘,上车后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被带到了哪里,经常是晚上上车、天亮下车,车内其他人员的通讯设备均被放置于“屏蔽袋”,手机信号无法被监测。一旦被公安机关锁定,“牺牲”的只有提供银行卡账户的“跑分员”,诈骗犯罪团伙妄图以这种“反侦查”手段躲避公安机关的追捕。
按照上述模式,吴某先后两次赶赴福建厦门、南平等地帮助刷脸走账100余万元,获得近万元“好处费”,其中就包括了江苏如东这家电子公司的10万元。参与两次“跑分”后,群内消息更加肆无忌惮,违法犯罪字眼频发,吴某意识到风险太大,遂中断“合作”,数天后被警方抓获。
法网恢恢,犯罪分子自咽苦果
承办检察官详细了解案情后,认为上述包括吴某等在内的十余名犯罪嫌疑人对于上线实施的具体诈骗行为并不知晓,也未与之通谋,但对于帮助走账的钱款的违法可能性心知肚明,其行为均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经最终侦查,除如东该电子公司外,多家外省公司财务人员亦被以相同手段诈骗公司财务数百万元。
经如东检察院提起公诉,2022年3月1日,吴某、欧某等十余人被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分别判处六个月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然而,该案的上线,涉嫌诈骗的人员因为身份不明,至今仍未归案,被害单位的资金无法全额追回。
检察官提醒,经过全社会多年的努力,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日益加深,有力地震慑了此类犯罪。但是随着科技进步,犯罪分子的反侦察能力也随之加强,由传统的单一诈骗模式演变为多层级、多角色、多地域、多技术的复杂犯罪,由此滋生的牵连、边缘犯罪形式日益增多。大家在处理金钱等切身财产利益时,必须做到信息核实精准、避免上当受骗,同时更加懂法守法,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妄图不劳而获,避免铤而走险、身陷囹圄。